又喘又累嗎?--- 認識心衰竭的面貌:
罕見病例報告:類風濕關節炎合併瓣膜異常與心衰竭
一位四十八歲男性,長年患有類風濕關節炎,在醫學中心接受定期診療。最近半個月以來,病人逐漸感覺自己說話時,上氣接不了下氣,稍微走動就覺得氣喘無力。晚上睡覺過程中,經常會因為呼吸不順而醒,必須坐起來才能使呼吸改善。他只好多墊了兩個枕頭,以半躺半坐之姿,來舒緩他呼吸不順的窘困。
隔了兩天,病人至我的心臟科初次求診,根據他的症狀,告知病人已經有心臟衰竭。再經過詳細聽診之後,發現病人心臟有雜音,嚴重的二尖瓣及三尖瓣逆流(瓣膜閉鎖不全)。當時立即給予病人心電圖及彩色心臟超音波的檢查,證實了病人的確有二尖瓣及三尖瓣無法正常關閉,造成血流逆向返流,也就是二尖瓣及三尖瓣逆流。此外,他的心臟也擴張變大,超過正常人的三分之一,心臟收縮的功能也嚴重失常,只剩正常心臟功能的一半,出現了「擴張型心肌病」的典型變化。
在此病人的例子中,經由他不舒適的臨床症狀,很容易得知他已經有心臟衰竭。這位病人警覺性高,所以儘早求診。但很多心臟衰竭的病人,早期症狀出現時,常因為忙碌、疏忽,而耽誤就醫。一般而言,心臟衰竭的症狀是逐漸發展,先是激烈勞動時才會出現喘不過氣來,呼吸困難,氣喘如牛的不適狀況;逐漸的,勞動量減少時,也會出現呼吸困難,胸悶,等症狀。如果沒有給予治療,到後來就會出現說話時,上氣接不了下氣,半夜呼吸不順暢,端坐呼吸的明顯症狀。此時很容易引發急性惡化,造成肺水腫,需要住加護病房治療了。
有些心臟衰竭的病人,平常時候,並沒有明顯的上述症狀,但可能因為突來的發燒,呼吸系統感染,腸胃出血,腦中風或者急性心絞痛,心肌梗塞,而引發了急性發作的心臟衰竭,嚴重者甚至於變成肺水腫,呼吸衰竭。這也說明了,為何有些人平常「看起來」沒有「什麼病」,但只是感冒發燒、心絞痛就會引發難以控制的緊急危險狀況。
心臟衰竭只是最後的一個結果,並不是原因。造成心臟衰竭的原因有好幾個,臨床上,常見的有冠狀動脈疾病(包括了血管硬化、心絞痛、心肌梗塞),高血壓、心肌疾病(心肌炎、心肌內膜炎、擴張型心肌病),以及瓣膜異常。比覺少見的是心臟以外的疾病間接或直接影響心臟而造成,例如:貧血、內分泌疾病、免疫異常疾病(如本例的類風濕關節炎)。
這位病人患有類風濕關節炎,是因為他的免疫球蛋白功能異常,除了造成關節病變之外,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的心血管也會受到影響,造成血管炎;也會侵犯心包膜,心臟瓣膜,冠狀動脈,而使心血管功能異常,逐漸惡化,出現心臟病的症狀。但只有三分之二的類風濕關節炎會被診斷出有心血管疾病。
西元1881年,歐美的醫學文獻已經記載類風濕關節炎造成心包膜炎的解剖報告。經過多年觀察研究,目前的資料顯示,類風濕關節炎發生心衰竭的機會是一般常人的十倍,發生狹心症(也就是心絞痛)是常人的四倍。類風濕關節炎侵犯心臟瓣膜的部位是二尖瓣、主動脈瓣及三尖瓣。
我發現的這位病人,就是二尖瓣、及三尖瓣的異常,心臟擴大,心臟功能異常以及臨床出現的嚴重心衰竭現象。這些心血管疾病的診斷並不難,詳細的病史可以發現端倪,再逐步的經過心電圖、心臟超音波掃瞄、胸部X光,就可以診斷出來。若要證實是否有冠狀動脈阻塞,則必須靠256切的心臟電腦掃瞄或心導管檢查。
心衰竭的病人除了醫師給予的藥物之外,病人自己要注意以下情況:
-
食物必需少鹽,低脂。
-
維持正常作息,如果心衰竭有惡化或嚴重時,先臥床休息,避免勞動,減少體力負擔。
-
若有高血壓時,應使用合適之藥物,在醫生診療下,短期回診。病情尚未穩定時,避免使用長期慢性病之處方。
-
有糖尿病,高血脂,高尿酸的情況,均需要控制得當。
-
情況穩定時,可以做些輕量運動,但需要醫生的判斷及評估。
-
注意自己身體狀況,它所發出的警訊都是要提醒病人情況已經有所變化,要更加小心注意。
以上這位病人經過診療及藥物治療之後,這半個月情況改善許多,病人睡覺也不需多墊枕頭,睡得安穩許多了。
在此必須提醒心衰竭病人,詳細記載自己平常狀況,包括:
血壓、脈搏、體重等,並注意是否下肢水腫,臉浮腫、體重增加、尿量減少、胃口變差、容易疲倦、全身無力、治療無效的咳嗽,嗜睡,或失眠,半夜呼吸不順暢,感覺透不過氣來。
這些都是心衰竭惡化的警訊,需要僅早求診,以避免後續而來的重症或減少其嚴重度。